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

黃碧萱

電話 886-922-317950
e-mail: a0926ken@yahoo.com.tw

簡歷
2006
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成果展護理與保育群 卓越獎

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七屆全國大學校院學生創意實作競賽 金牌獎

中華民國經濟部技術處第八屆全國創新機構比賽 佳作

2008
高雄縣政府 鳳山建城220週年施文、繪本徵件

現任
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 研究助理

專長
金工、陶瓷、工業設計

蕭鴻成

電話
(O)886-49-2241711
(M)886-937-757037
e-mail: go18guw@yahoo.com.tw

簡歷
1982-1986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
2004 -2006 私立南開技術學院兼任講師
2008 台灣工藝競賽佳作
玉山美術獎陶藝首獎

現任
有陶園工作室

專長
木工、陶藝

葉佳讓

電話
(O)886-3-5315505
(M)886-932116306
網站 http://yejiarang.myweb.hinet.net/
e-mail:ye.jiarang@msa.hinet.net

簡歷
新竹市雕刻常務理事、監事
2007-2009 新竹市資深青商會理事、監事
1995 台陽美展優選 新竹市竹塹獎 首獎
1998-1999 台灣木雕優選
2004 國家工藝獎優選

現任
葉佳讓佛雕工作室 負責人

專長
佛像雕刻藝術

何長江

電話 886-921-367318
e-mail: Chiang0258@yahoo.com.tw

簡歷
1991-1998玉石加工
1998-2008金銀珠寶飾品加工

現任
何記珠寶 設計師-金工師

專長
金工

劉文龍

電話
(H)886-2-24283959
(M)886-939-873028
e-mail: long24283959@yahoo.com.tw

簡歷
1981樂器行業務經理
1991豪韻才藝中心負責人
2001石雕創作

現任
石雕創作

專長
石材

蔣茂煌

電話
(O)886-2-22121314
(M)886-921-949356

e-mail: jiang@kyyo.com.tw

簡歷
1955-2009 凱耀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
2001 小木器競賽佳作
2006-2008台灣工藝競賽入選

現任
凱耀股份有限公司 營運長

專長
木工創作

鄭燕貞

電話(O)886-37-881125 (M)886-921-635360
札木工坊 http://www.zhamu.idv.tw/
e-mail a0928650251@yahoo.com.tw
簡歷
1995 靜宜大學中文系畢業
1996-1999 新竹種子文化工作室專案助理
立委王素筠服務處辦公室秘書
苗栗縣議會次級團體勤政會特別助理
台灣日報苗栗駐地記者
2001-2008 開設札木工坊

現任札木工坊 坊主
專長:寫作、DIY教學 Writing Teaching

劉俊佐

大學機械工程背景出生的劉俊佐,在電子產業工作期間,有感於經手許多產品製造,對於其如何誕生感到好奇,發現對產品開發設計充滿興趣,就此進入設計研究之路。設計研究所就讀其間,以產品的美感如何構成作為研究主題,溯及認知心理學、完形心理學,針對美學與使用者心裡進行研究,並發展一套評量方法,將美感具體化。在設計創作方面,嘗試跨足各領域,從電子產品、家具到陶瓷工藝,充滿實驗性的創作,不與傳統妥協,不論是材質的重新詮釋、使用經驗上的突破、或生活型態的創新,顛覆日常所見,為生活帶來新刺激。

電話: 886-972-101323
網站: http://www.juitso.com.tw/
e-mail: juitso@gmail.com

簡歷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競賽:
2009
學學文創志業 學學獎 入圍
第六屆育秀盃設計獎 入圍
大葉大學節能減碳競技比賽 佳作

參與計畫:
2009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98年「成雙成對、濃情工藝」複合媒材、多功能年輕族群居家用品開發計畫

展出:
2009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「工藝‧生活‧情趣」成果展
2010 福虎生風 新春特展 前刀糸氏x星巴克

發表:
2008 轎車前視造型元素對美感之影響研究 明志科技大學技術與教學研討會
2009 轎車前視主要造型元素構成對美感之影響 碩士論文

現任:
自由設計師
四一國際有限公司 創意整合

專長:
工業設計 / 居家用品開發


研究領域:
美感構成 / 認知心理學 / 完形心理學

張正成

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的張正成,從事設計工作二十餘年,不僅替國內企業成功塑造品牌形象,也或許因為自小成長於鄉下,對泥土有份無法割捨的情懷,讓他全心投入陶藝世界。在他的創作自述中曾提到:「我並不思考所謂風格、派別這些會干擾創作的問題,只把多年來,生活在這片土地,設計工作累積下來的美感經驗,與對作品型色完美要求的態度,投射在陶土上。」我們從這段自述中,看到張正成對於創作的一種決心。張正成的創作資歷豐富,除了從事專業平面設計以及企業形象規劃設計,於1978年獲第一屆時報廣告設計獎最佳平面廣告設計首獎、1993年國家設計月─優良平面獎及1997年的國家設計獎選拔,榮獲國家平面設計首獎,在設計方面有過人成績。過去曾經從事創意總監及設計師工作的張正成,現在專心投注於陶藝的藝術創作。在陶藝方面,他也擁有自己的陶藝工作室「陶氣時代陶藝工作室」,試圖創立自我的現代個性化陶藝品牌,並專研於空間藝術生活陶的設計開發,曾在2001年於鶯歌田園藝術中心舉辦文化陶藝個展。

侯春廷

侯春廷畢業於私立文化大學美術系,畢業之後立即面對台灣當時陶瓷的興盛,因此開始接觸陶瓷創作。之後也進一步涉獵交趾陶,多以製作廟宇屋簷上的裝飾為主,除了傳統的交趾陶製作,也創作觀念性的當代裝置作品。參與工藝所此次研習營,主要是希望能轉換過去創作的心境,想嘗試新的學習及刺激,也希望藉此認識不同創作領域的朋友,給予自己一些激盪。

黃吉正

商業設計背景出身,在1998年接觸陶藝後,就開始不間斷的陶藝創作。過去十多年也累積了相當多的創作作品。作品也獲獎無數,諸如國家工藝獎、台中縣美展、全省美展、台北陶藝獎、桃源美展等,皆獲得首獎或是優選的佳績。另外,也曾於2008年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「空間?探索─黃吉正陶藝創作個展」以及同年的比利時陶瓷雙年展的「臺灣當代陶藝展」。作品也典藏於鶯歌陶瓷博物館及國立工藝研究所等。

徐暋盛

商業設計背景出身的徐暋盛,在機緣之下,進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研習營學習竹編課程,也從對手工藝的興趣到現在專精的進程。從1999年到2007年參與相當多的國內外的大小型展覽,國外以2004年法國巴黎、西班牙及德國柏林的竹編巡迴展;國內於2005年參與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年會裝置藝術展、2007作品也參與國立台灣美術館的「藝之森─九九峰生態藝術園區」的景觀裝置展。除此之外,本身也從事教學及策展工作。作品也長期獲得多個獎項及補助,在2006年作品《圓夢》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。目前持續專精於竹編及竹材的創作與設計,為「盛之華台灣竹藝館」負責人。

林群涵

由於過去就讀森林系的背景,使得林群涵相當熟悉將植物製成標本的技術,尤其是將植物原本的葉綠素保存下來的保青技術。因此,在創作過程中,他將這門技術活用於媒材表現上,即透過作品自身材質的特色,留住材質最原初的色彩。在林群涵的創作作品中,他擅長利用竹材作為創作元素,呈現竹子本身最樸實的色彩,也因此賦予作品一種清新雅緻的氣質。這樣藉由保存植物本身色彩的技術,更是不同於坊間以噴漆的上色方式,也是林群涵個人創作上的一大特色之一。

程振峯

程振峯過去主要從事園藝造景的工作,而在過去幾年,程振峯在景觀造景這份行業中,其實已經有所成就,他曾於南部舉辦的蘭花展中,受廠商委託佈置展場之外,也在佈置競賽中,拿到優秀的名次。在2004年到工藝研究所上竹編課程時,才開始正式接觸傳統工藝。也由於鄉下的成長背景,讓他特別喜歡就地取材的以竹子作為素材,再加上,園藝造景的工作也常常需要接觸竹子,讓他不管在生活及工作上,都離不開竹子,也因此對竹子有一份特別的情感。之後,持續在工藝所學習,對於竹子這個媒材就愈發熟悉,也更肯定自己在工藝這塊領域的發展性。在2005年,由工藝所舉辦的工藝節時,程振峯參與了其中的景觀設計比賽,榮獲首獎,將自己的工作領域跨入工藝創作中。並且開始思索自己跳脫客製化的景觀造景,朝向創作發展的可能性。

廖宜賢

從小就熱愛繪畫的廖宜賢,在研究所之前,所就讀的科系皆偏向理工科,後來進入畫室跟從老師學畫,在對於藝術與設計的兩難抉擇中,最後決心以設計做為自己日後發展的方向,於是報考成大工業設計系。然短短幾年的研究所教育,並無法滿足及解決廖宜賢對於此領域的學習,而透過介紹得知此研習營之後,成功申請報名。在此研習營中,廖宜賢覺得很難得的是,可以認識無法在學校結識到的工藝家們,對廖宜賢來說他們每個人都是同學,每個人也同時都是他可以請教的老師。除此之外,他另一層收穫是獲得對美感設計及另一層不同於學校的學習。

呂雪芬

從事金工創作已經有著十五年經驗的呂雪芬,一間位於艋舺老社區,有著八十年歷史的紅磚厝建築的「工藝之家─呂雪芬金工創作坊」,也是台北市第一家金工工藝之家。除了作為她個人的工作室之外,也是金工創作者交流及發表的展示場域。期待藉由這樣瀰漫懷舊氣息的建築,能與社區民眾互動,達成推廣金工的教育意義。呂雪芬個人以金工創作人自居,她在生活中尋找金工的樂趣,也將她對於生活片段中的感受,表現於她的金工創作上。目前已出過幾本關於金工的著作《第一次做首飾設計》、《完美首飾‧金工》。過去曾為2006高雄駁二藝術特區「我的鑫生活」駐村藝術家,也辦過相當多的個展《植物語彙》、《遊絲軟繫2005呂雪芬植物金工創作個展》、《藏情‧台日韓三國女性金屬藝術家創作巡迴聯展》以及《晶螢掇英》展,並策劃《藍葉子金工創作展》、另外更有許多豐富的得獎經驗。

陳馬安

由於過去長期從事寺廟雕刻的經驗背景,使得陳馬安具有相當扎實的木雕技巧,他的木雕作品現位於台南市開元路的聖安公。從事將近八年的木雕技藝工作,後來也因為整個大環境的關係,迫使他必須暫時擱下木雕,改從事珠寶蠟雕的創作,而這個時期,其實也是陳馬安面臨創作低潮的時候,後來他因此辭掉所有工作,回到自己的家中開始自己的創作。截至目前為止,不管是蠟雕、泥塑、木雕甚至是其它紙漿的材質,陳馬安嘗試以各種不同材質發揮不同造型的創作。此外,他也開始於2006年參加不同的創作比賽,也委託受邀替三義木雕博物館創作。

簡娟妃

簡娟妃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系,曾參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大型壁飾的製作,以及參與台中縣立文化中心『好色』植物染創意新貌展,也曾擔任兩年的新店北宜社區植物染教師。簡娟妃的作品風格其實還在發展中,在大學開始學習染織。在開始跨入染織的領域時,花了較多時間在技藝上的磨練。畢業之後,無意間看到工藝研究所的專刊,讓簡娟妃在參與此研習營之前,就開始參與工藝研究所其它關於植物染的課程。回首這幾年在工藝研究所植物染方面的學習,簡娟妃注意到台灣植物染中一個值得大家省思的問題,即台灣在植物染創作的商品同質性太高,而且普遍愛好的族群年齡層偏高,風格上面也趨於傳統。因此,她希望能讓植物染從傳統技藝中走出來,加入一點現代的元素,讓它變得更年輕。另外,她也期望自己除了鑽研於植物染方面的專業能力,也能悠遊於其它編、纈、染、織、繡的表現技法中。

紀璟凱

紀璟凱畢業於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,目前於麗緻空間設計擔任設計助理。從高中時期即喜歡畫圖的他,對於設計也一直充滿興趣,他希望透過設計思考對於人的關心。參與這次研習營,也讓他去思考創作這件事情,而這一次的創作理念,他以環境為出發點,試圖創作出有故事性且會讓人會有感而發的作品。

王松冠

自國中開始對於工藝就有相當興趣及優異表現,在畢業於台中僑泰工商美工科之後,王松冠開始長達十多年的雕塑工作,於1998年成立一間京麟雕塑文化園區。希望可以藉由園區推廣地方人文發展,也對於台灣傳統工藝投注一份心力。目前為台中雕塑學會會員、大台中美術協會會員以及台灣工藝之家入選者。

高文山

畢業於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系的高文山,目前是一位公務員,同時也經營一間普羅特工作室。在幾年前因《所羅門的寶藏》一書的啟示,開啟了高文山對於七巧板拼圖遊戲的興趣,在長期的思索研究之下,延伸發明改良自七巧板的一款十八巧板益智拼圖遊戲。這款遊戲的發明原理,源自於計算幾何學,主要是以三個等腰直角三角形所能組合出的四種圖形的概念,擴張成十八塊型片,高文山將此遊戲命名為「18巧板」。它可以以原有型塊,再放大兩倍面積,或者更多倍面積,進行各種無數的變化。是一種以不同形狀的型片,將不同創意形狀的面積填滿的等積異形遊戲。

馬毓秀

馬毓秀為「台灣工藝之家」,畢業於師大美術系,早期主要從事美術編輯工作的馬毓秀,因為與先生陳景林一同進行大陸少數民族的田野調查,開啟了她與編織及染織工藝的交織歷程。馬毓秀在早期於聯合報擔任文學創刊美術編輯的工作,後來因為先生陳景林對於染織的投入,讓她燃起了對於染織工藝的興趣,一同與先生師從編織工藝家婁經緯,並與先生開始逐步踏尋並拜訪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編、纈、染、織、繡的工藝。最早於1989年拜訪了廣西瑤族,後來持續十多年的時間,不間斷的定時前往大陸做田野調查,蒐集各類染織作品,並帶回台灣。這些工藝技術在當時台灣乃難得一見,是馬毓秀及其先生憑著熱情,為了在台灣開創及發展染織工藝所做的貢獻。除了拜訪大陸少數民族,後來並進一步拜訪台灣烏來、深坑原住民部落的編織工藝。歷經十幾年的時間,所累積蒐集到的作品,除了是做為染織工藝珍貴的文獻之外,也做為馬毓秀及其先生在創作上,風格試驗及技術開發的靈感來源。這十幾年以來的紀錄所立下的基礎,再加上透過古書上所記載的各式顏色,研發出120種材料試驗,及2000種色片,並將研究成果集結成書《大地之華─台灣天然染色事典》,並且,在台灣辦過關於染織工藝的大小展覽,在社區內提供染織工藝的教學,替台灣在染織工藝這塊領域投注一份心力,也讓有興趣的大眾可以更輕易地接觸染織工藝,在家自己創作,進一步將染織工藝推向大眾。

陳雅芳

曾服務於高科技產業公司的陳雅芳,在過去十年的上班族生涯中,心裡一直鍾情於設計和藝術。她利用工作閒暇之餘,到設計工作室學習,也由於對於設計的熱情,讓她決心辭掉手邊高薪工作,專心投入藝術和設計領域。前往英國倫敦倫敦藝術大學(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)學習時尚配件設計,同時也在著名的聖馬丁學院學習珠寶設計與製作。從台灣跨洋至歐洲,在那片板塊上的所見所聞,讓陳雅芳體驗到歐洲藝術及設計在國際上的品質,也讓她於歐洲求學及旅遊過程中,真正欣賞到當地藝術及設計產業上的興盛,甚至其他風俗民情及文化素養。她吸收這段歐洲求學的過程及經驗,期望將歐洲藝術中浪漫多元性,與東方藝術溫潤內斂的特質結合,也藉此搭建起東西藝術的設計橋樑。此外,陳雅芳也致力於東方藝術與台灣本地風格相互結合,期盼日後能將她所創作的東西方藝術特質介紹到國際舞台上。